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转运工作,我部组织专家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我部于2009年5月7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卫发明电〔2009〕69号)同时废止。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 孟莉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 
    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患者安全,现就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基本要求 
    (一)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医疗机构需转运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时,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通知急救中心(站)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二)急救中心(站)应当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 
    (三)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二、 转运要求 
    (一) 转运救护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二)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司机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手套。 
    (三)医务人员、司机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防护物品。 
    (四)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 
  (五)医务人员和司机的防护,车辆、医疗用品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执行。 
    (六)转运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必须消毒后再转运下一例患者。 
    三、 有关工作流程 
    (一)转运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外科口罩 →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车辆及设备消毒→转运下一例患者。 
     (二)穿戴及脱摘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穿隔离衣→戴手套。 
      脱摘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摘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司机下班前应进行手卫生→淋浴更衣。 
    (四)救护车清洁消毒: 
    1.空气:开窗通风。 
    2.车厢及其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清洁与消毒。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疫情进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㈠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㈡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㈢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㈣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 
㈠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⑴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⑵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⑶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⑷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⑸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⑹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⑴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⑵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⑶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具体要求包括: 
⑴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⑵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⑶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⑷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⑸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㈡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⑴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⑵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 
⑶有备用诊室。 
⑷设隔离卫生间。 
⑸设独立挂号、就诊、药房等部门。 
⑹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⑺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距离小于1米)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2、隔离留观室 
⑴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⑵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⑶患者病情允许时,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㈢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定点医院的隔离措施。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分别设置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4、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5、患者戴外科口罩,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病房内。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三、防护技术 
㈠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㈡常用防护用品。 
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常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3、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㈢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⑶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⑷严格执行手卫生。 
⑸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⑴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⑶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6)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㈣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可根据实际需要,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4、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5、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四、消毒技术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囊膜,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对乙醇、磺伏、磺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㈠空气消毒。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㈡医疗器械、污染用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和消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具体方法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处理。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诊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